中新网江西上饶11月30日电 (巫发阳 王南山)倾角达44.43度、位列全国第三大倾角的高速环道上,全球唯一的桥式摊铺机、鼓式压路机一体化作业,实现全幅一次性摊铺,展现出现代化建造“中西合璧”的视觉震撼。智能网联测试区,采用“5G+北斗技术”,17座基站联袂上阵,为无人驾驶汽车、网联汽车等提供近百种功能测试场景,展示出智能网联技术“集大成”的独特魅力。
11月29日,记者走进国内第一家将智能驾驶测试与传统测试相融合的大型综合类试验场中交(上饶)汽车综合试验场,围绕“交筑·超级车道”主题,解读首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试验场的科技内涵。

“上饶汽车试验场高速环道主要测试车辆的高速可靠和耐久等性能,可用来研发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车胎与轮胎系统,也可提供车辆污染物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及高速滑行试验,是整个试验场的核心功能区之一。设计最高平衡车速为240公里/小时,最高测试车速能达到300公里/小时,处于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中交一公局集团上饶汽车试验场项目负责人谷巨龙告诉记者,为保障高速环道曲面摊铺无缝连接,最近三个月以来,他们一直保持24小时施工、人停机不停、轮班连轴转的节奏,今天终于迎来了高速环道摊铺圆满收官的高光时刻。

中交(上饶)汽车综合试验场“超级车道”进行一次性摊铺作业。王南山摄

从高空俯瞰,全长7.195公里的高速环道已经闭合成环,如同镶嵌在山水间的巨型“曲别针”,展示着优雅的弧线,将偌大的汽车试验场主要功能区紧紧拥抱在怀里。高速环道4.56公里弯道部分摊铺,是整个施工环节的重中之重,弯道长、倾角大、精度要求高,任何一个施工环节和技术细节都不容出错。

为达到设计技术体系要求和日后汽车试验标准,项目团队多次进行专项方案的论证推演,最终采用“布劳斯曲线、3次抛物线设计”的方式,精准计算出18.7万个控制数据,充分满足汽车行驶重心轨迹特性,确保了高速环道几何线形设计及曲面施工成型控制完全达到技术要求。
既有摊铺重器在大倾角下高难度作业的“大场面”,也有数智化技术、科技感满满的“梦工厂”。据谷巨龙介绍,上饶试验场已建成投用的智能网联测试区,实现了5G网络、高精度地图定位全覆盖,包含高速公路、城市街景、乡村公路、柔性测试区、无人驾驶汽车路考区五个测试区,主流高端智能化感知设备一应俱全,为进行车辆试验和信号感知、数据中心分析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此外,在软件平台方面,项目团队通过数字孪生综合管理平台以1比1的模型,实时反映在数字化界面上,为超速、行人横穿、避障等测试环境保驾护航。
中交(上饶)汽车综合试验场实现5G网络高端智能化感知设备全覆盖。王南山摄
“主要亮点还在于现有的近百种功能测试场景,可满足L3自动驾驶测试需求,并预留了L4、L5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升级空间,一整套先进装备、一系列技术手段、一体化运营体系,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谷巨龙介绍道。

上饶汽车试验场作为江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区,是国内第一家以PPP模式实施的汽车试验场项目。项目总用地6165.15亩,包含耐久城市广场、越野路等在内的16个试验模块,拥有118种功能不一、自成一体的特种道路,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新一代智能化汽车综合性试验场地,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传统汽车的测试验证和评价需求,服务于江西省及周边400公里范围内的汽车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对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央地合作、加快区域发展,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赣闽浙皖”四省区域联盟一流汽车试验场,带动江西及周边省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中新网泉州11月30日电 (吴冠标)“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泉州始终坚持‘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理念。”泉州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30日表示,近年来泉州统筹谋划推进城市建设项目,聚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
当天,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群众关心的城建领域相关问题,做出一系列解答。
30日,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吴冠标 摄

张志铭指出,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的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在更新提质古城区方面,泉州系统推进古城综合整治提升,通过开展街巷环境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让古城变得更有生活味。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过岁月变迁,泉州古城区逐渐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风貌受损、内涝等问题,这些问题受到大量市民群众关注。

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蔡海鸿介绍,围绕“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泉州市通过做好“解决现实需求”“坚持原真保护”“推动活态利用”等工作,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发展。
以坚持原真保护为例,泉州市坚持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在街巷修缮中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胭脂砖,并邀请传统工匠参与修缮,采用“师带徒”模式,把闽南建筑、骑楼建筑等极具特色的建筑元素都保留下来,实现“留形留魂留乡愁”。
此外,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了台魁巷7号、旧馆驿25号等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一些社会资本也参照政府“以修代租”方式,认领古城传统建筑,经营咖啡厅、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为古城带来了流量,也增加了居民收入,实现了古城的活态利用。
“下阶段,我们将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认管认养历史建筑、华侨建筑,充分挖掘特色建筑文化、闽南文化和民俗文化,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蔡海鸿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