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30日电 (任丽娜)江山如画,人心向善,大美中华,人物从山水中走来,回山水中去。29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道情戏《大河清清》在山西开排。
道情戏《大河清清》唱响江山如画。任丽娜 摄

27日—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山西举行。采访团沿着汾河溯流而上,感受“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动实践,感受大美中华的“山水”和“人文”。
道情戏《大河清清》以黄河的生态环境治理为背景,以山西临县文化馆导演苏琳排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舞蹈为贯穿线,以律师王浩然与山娃、翠翠夫妻俩的“偶遇”和冲突为切入点,讴歌了山里人心灵的善良和清澈,同时象征蕴含了多层哲理,黄河的清澈,是高原人多少年的梦想,母亲河的厚重和奔腾,也塑造着黄河岸边人们淳朴的性格。
《大河清清》汇聚了目前国内戏曲界优秀的编创力量。编剧是两度荣获“文华大奖”的著名戏曲编剧徐新华,导演由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安凤英担任,作曲由山西籍著名作曲家臧云飞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由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倪放担任,山西省著名编剧、词作家王辉专门为该剧撰写了主题歌。

徐新华表示,“临县道情是吕梁临县土生土长的传统剧种,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将充分利用临县道情戏的剧种特色,有机融入山西省的地域特点、民俗风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样式,让临县道情戏做了一次崭新的创新尝试。”
“一泓清水入黄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道情戏《大河清清》以独到的审美、生动的故事诠释了青山绿水中一个个心存善念清澈如水的美丽心灵。以独到的叙述方式将“一泓清水入黄河”这一主题的编创与剧中主线故事人物命运的跌宕反转紧密结合环环相扣,构成一副多空间多视角超现实主义揭示人性弱点的诗化心理戏剧作品。
据介绍,道情戏《大河清清》是一台具有当代戏剧美学的农村现代戏,其高妙在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心灵治愈双线并行相融相生其意义深远发人深醒,在一泓清水映春秋的诗句中完成了剧作家的思想表达,江山如画,人心向善,大美中华,人物从山水中走来,回山水中去。
道情戏《大河清清》由中共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临县县委宣传部、临县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策划,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排演。
“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由临汾市委宣传部、临汾市委网信办、太原市委网信办、晋中市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共同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完)
中新网郑州11月30日电(记者 阚力)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30日举行“全面贯彻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该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阐释美丽河南建设如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当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李哲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有力、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等五方面的该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体现。
图为新闻发布会。记者 阚力 摄
李哲表示,2022年全省PM10、PM2.5较2015年分别下降37.8%、37.7%,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国家考核河南省的16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占81.9%。2023年,该省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主要指标保持“两降一增”,特别是4至9月份连续6个月PM2.5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1至10月,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占81.1%。2019年以来,连续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的17.9%提升到40.6%。
近年来,河南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目前,该省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县45个。先后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全省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
李哲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涵养功能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优美,总干渠沿线两侧生态廊道成荫,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黄河流域35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出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高标准建设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河南坚持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与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整体提高。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志辉在发布会上介绍称,该省加强“三水”统筹,发布《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开展入河排污口、城市黑臭水体、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一河一策”治理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污染较重河流。
他称,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因水质改善显著,我省先后获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2023年1-10月,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1.4%,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一河清水出中原,百转千回入齐鲁”。
此外,河南科学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编制的中部六省区域标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标准。刘志辉表示,截至目前,全省129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治理598条;其中,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612条,已治理333条。力争2025年底,在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基本消除全省的农村黑臭水体。
如今,豫东青头潜鸭繁衍、豫西大天鹅成景、豫南朱鹮安家、豫北金钱豹常现、豫中大鸨过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完)